哪个品种的狗咬人最多?
数据表明,2012年全国犬类致伤人数超过400万,仅2012年就有近2400人因狂犬病而失去生命。我国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占全球的30%左右,形势极为严峻且不容忽视。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100%致死,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一旦发病,几乎无法挽救生命。狂犬病毒可以通过患病动物的唾液传播,主要通过咬伤传播。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被狗咬伤后,常因为不知道或忽视狂犬病的危害,而不及时到卫生机构处理伤口和接种疫苗,给狂犬病的发生埋下隐患。近年来,随着养宠物家庭的增加,犬类伤人事件有逐年增高趋势。人们迫切需要对此予以认识,提高预防狂犬病的意识,重视被犬类咬伤后的规范处置,以减少狂犬病的发生。
犬类致伤后正确处置至关重要
人们如果不慎被狗等动物咬伤,正确和及时的处置至关重要。处置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尽量捕捉肇事犬、猫,对其进行隔离观察。如为狂犬,即可确诊被咬者感染。二是尽快到医院就诊,医院常规的处置包括局部伤口的清洗和正规的狂犬病疫苗注射。当皮肤有破损或黏膜有暴露并确认可能感染时,注射免疫球蛋白,与疫苗一起使用能够实现更好的保护作用。
预防狂犬病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努力
预防人用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是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手段,正确处置是人们在被犬类咬伤后免于发病的重要医疗保障,因此,普及相应的医疗保障和条件覆盖面,对于预防狂犬病的发生、降低狂犬病危害十分重要和急需。《条例》要求加强包括预防人用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在内的犬类致伤救治保障能力建设,提高犬类致伤规范化诊疗水平,能够有效地为人们被犬类咬伤后的处置提供支持和保障。
养狗家庭需要加强自我管理
近年来,犬类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养狗家庭需要在享受养狗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加强自我管理,减少对他人带来的伤害和风险,共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条例》明确要求养犬人应当按规定为犬只接种狂犬病疫苗,不得虐待、遗弃犬只,及时清理犬只粪便,携带犬只外出应当戴嘴套并牵系犬绳,即时掌握犬只动态,以强化养犬人责任,规范养犬人行为。